找到相关内容11127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西藏传本摄大乘论(初分)

    gshi,为梵语阿赖耶意译,意云一切依处,魏译作家,今旁翻为藏。  [7]三性依原文翻应如此,旧译大同,又参考内学第一辑一九○、一九一页。  [8]原文作mya-nan-las-hdas,为梵语般涅槃之意译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10471716.html
  • 叶小文:齐心协力办好“世界佛教论坛”

    最高境界——涅槃寂静,也是指一种和谐圆满的状态。佛教传入中国后,在中华“和”文化的海洋中浸泡了两千年,已经地地道道地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,其“和”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。  ...

    叶小文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2673193.html
  •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“人间佛教”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

    73]   但是,陈兵教授的观点似乎颇有不同。他认为,“原始佛教固然以超出世间、证入涅槃为终极旨归,但也相当重视人间的伦理政道、社会教化,可谓世、出世间并重。”部派佛教形成以后,反而淡化了佛陀教法中的人...为信仰核心的。我个人认为,研究者的这种理论倾向似乎需要重新考虑。以浅陋之见,原始佛教的本质精神是出世间的,它的价值核心是彼岸指向的,要不然便无“解脱”可言,便无“涅槃”可论;解脱是现世之生老病死的超越...

    董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173504.html
  • 略论太武帝灭佛

    六亲”。《 涅槃经》和《四分律》里也有“出家人不向在家者敬礼”的说法。更有甚者,《佛本行经》有“国王应向佛陀以至出家人礼拜”的记载。这同我国固有的封建纲常名教发生严重的矛盾,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绝对权威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773530.html
  •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

    有、法有,三者皆依名言设施[25]。故智者于有为法不得其相,知但有假名。非徒世间法但有假名,出世法亦是如此,涅槃、解脱、缚非缚、世间出世间等皆是方便设施,故无实体。因此菩萨知一切世间若出世间皆是假名,...

    吴学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873551.html
  • “万世立量之通轨”还是“一时之用”?

    涅槃境界与极乐世界是有“我”的,圆成实性也有“我”,因此因支有他随一不成过。为避免这一过失,胜军居士加以修改。他“声德独高,道颖五天,芳传四主,……四十余年,立一比量”。[9]胜军的比量是:  诸大乘...

    郑伟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124173790.html
  • 四法印讲记(二)

    生灭,时间的量是在生灭上建立起来的,有多少个生灭,时间上就有多少个刹那;时间上有多少刹那,就有多少个生灭。以这个原因,《涅槃经》说: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。”佛法把我们的分别心叫做生灭心。这样就知道,有为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四法印|无常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11585773822.html
  • 中国律学研究的方法论检讨——以弘一法师为例

    过一个定义:“所云《南山律》者,唐道宣律师居终南山,后世称其撰述曰《南山律》。《南山》以《法华》、《涅槃》诸义而释通《四分》,贯摄两乘,囊包三藏,遗编杂集,攒聚成宗。”[22]...

    温金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2673999.html
  • 元代临济禅系的弘传——从原妙到元长(2)

    。他向这类学人指出:只有找到“本命元辰”,才能安歇。元长在《示悟侍者》中,曾拳拳指出 “涅槃心易晓,差别智难明”,哪怕是“离四句,绝百非,入得一切,透得一切,犹是教乘边事,未是衲僧本分事。”[九二]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274087.html
  • 神圣化 OR 世俗化——佛教慈善何去何从?(二)

    。 大家知道,佛教宣扬“三法印”的思想,就是要我们体悟“无常”、“无我”之后,能够不执著、不拘泥已有的概念与经验,敢于与时俱进,因势利导,达到人生精神的超越与解脱,回归“涅槃寂静”的本来面目。因此,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慈善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3374248.html